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2:22 点击次数:97
风雨飘摇的年代里,时局动荡不安,我军战士奔赴在各个不同的战场,却也遭受了许多超出寻常的考验。
内忧外患,一方面要面对日军的侵略,另一方面,国内割据,占领各个地区的军队也对解放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。
而其中更有实力强劲的对手,在长征路上,红军战士们更是遭受了来自多方的围追堵截,更有无数的战士们战死一线,血染山河。
而其中,盘踞在青海的马家军,不足10万人,对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青海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,但占据此地的马家军可谓是我军的劲敌,对解放事业造成了不小的阻碍。
这其中因由也来自各个方面,大致可以笼统概括为三个原因。
青海省地处内陆,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之下,西北地区普遍还是要相较于沿海内陆落后许多,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民风更加淳朴。
而马家军地处青海,且军队之中大部分士兵都是少数民族,能征善战不说,比起训练有素的军队,他们要更加原始,血性十足,也更有杀性。
同时,马家军又一直在马步芳等人的家族控制之下,包括军队的领导人都是在家族内部世袭。
那些年纪轻轻便被拉来军队的,自幼便追随他们,他们自入了军营那一刻起,就被灌输了服从杀敌的想法,更是培养了对马步芳等人绝对的忠诚度,一心只觉得杀敌是件光荣无比的事情。
这种奴化的畸形信仰,有点类似于日军的军国主义,这也代表着马家军的军队各个在作战方面都十分的剽悍,且战力十分强劲。
凶狠的军事作风,让这支部队难以对付,当年我军红军西路军在途径青海之时,便遭受过马家军的打击,面对我军战士,他们狠下毒手,导致我军损失十分惨重。
也正是因为他们更为剽悍的作战风格,在火力支援不足的情况下,一旦遭遇到马家军的骑兵,我军总是自然地落入下风。
西北锻造出来的汉子骑着烈马带头冲锋,不仅影响了作战方略,更对士兵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
长时间以来,马家军靠着他们强劲的骑兵,屡战屡胜,故而在大西北站稳脚跟,在此处称霸。
在马家军的骑兵如此强势的情况下,地广人稀的大西北成了马家军施展身手的地方。
与外国军队追求武器精锐不同,马家军的骑兵虽然算是传统的作战手段,但在当时尚处于落后阶段的中国来说,骑兵往往能够凭借其反应迅速,奔袭作战能力突出等因素,在战场上出奇制胜。
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自幼便擅骑射,而马家军的主力部队大部分也都是少数民族人。他们熟悉马的习性,只要是骑兵对峙,他们在战场上就一定能占据上风。
马家军更是有着"四马拒孙",这种纯靠骑兵打战,掀起腥风血雨,最后成功,以致声名大噪的经典案例在前,我军自然不愿意与他们的骑兵面对面硬碰。
而当时的我军,不止在骑兵方面远不及马家军,所拥有的诸多武器虽较以往有所提升,但大部分都是从日军手中缴获而来。比起西方列强的坚枪利炮,武器还是落后很多。
没有强力武器,就没有重火力进行压制支持,在青海遇上马家军起了冲突,很难找到应对的方法,很长一段时间下,青海的马家军一直是巨大的阻碍。
强悍的马家军可谓是割据西北一带,然当时的我军因为力量并不集中在此,人马较少的缘故,在马家军的强势之下,一直处于下风。
我军精锐的野战部队也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区,即便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在青海西北,我军部署的兵力也仅仅三万人左右。
按装备精良程度以及各方面的均衡水平,当时的西北野战军并不落后于马家军。但在能力互相抗衡的状态下,拥有更加精锐骑兵的马家军,丝毫不惧多方的打击。
当时马家军在与我西北野战军交战的同时,还与胡宗南所带领的20万中央军作战,两方夹击,人数比例又如此悬殊的情况下,马家军也只是稍落下风。
在面对如此强势的骑兵时,总是处于弱势我军将士们,长此以往也感受到了来自心理的压力,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作战气势。
一时间,马家军在西北地区风头无两,几乎没有军队能够单独与他们相对抗,但这样一支军队自然也有着极大的缺点。
正如之前所说,马家军的剽悍依托于他们骑兵的优势,但面对更加精良的武器,与火力更加强劲的对手,他们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时,便失去了他们的强势。
在兰州山地攻防战时,马家军失去了骑兵的优势,面对着我军重型火力压制,以及人数上的优势,马家军就无法再维持之前的强势。
且我军战士肩负使命,承担着解放全中国的职责,最终还是将马家军势力瓦解,解放了全中国。
马家军的强势,更多的是来源于其本身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优势。民风淳朴又原始,军中战士自然会更加凶狠一些。
且又因为少数民族擅长骑射,西北地区又恰好能最大程度发挥骑兵的优势,靠着这些天然的条件,才造就了马家军一时间在青海地区的强悍。
同时又因为我军一开始主要战场更多在中原地区,在西北地区部署的兵力不足,面对着本地熟悉环境的马家军,自然一时间处在落后地位。
但面对马家军的强势,我军战士虽心里产生了不少的波动,但仍坚定目标,在后续作战中对敌军进行了精准打击,承担起家国之责任,永不服输的信念值得称赞。
而那些依靠洗脑奴化人民,来巩固自己势力的地头蛇,尽管一时间有些风头,但终将被正义之师所击溃。
发布于:天津市